诛姚(1 / 3)

春去秋来,五载岁月倏忽而过,天元十一年,施思已经十七岁了。

这年初秋,一场轰轰烈烈的诛姚运动在鄞朝朝野上下展开。

这场鄞朝立朝以来最大的朝堂动荡起因只是御史台一名最末等的言官报必死之志在一次普通的早朝上痛陈辅政大臣——当朝宰相姚廷一百多条祸国之罪。

当然他没能把这一百多条大罪都说出来,在他慷慨陈词到第十条时,宝座之上的少年天子就下令把这无名小官收入天牢,归刑部审理。

刑部尚书张常钦是先朝顺德二年进士,那年主考官是姚廷。此后他更是在姚廷一路提拔下仕途顺风顺水。

朝野皆知,张常钦乃是姚廷门生。

那小官呈上来的“姚贼一百零五罪”奏疏皇帝也看都没看,表现出了对姚廷十足的信任和依赖。

本朝天子幼年登基,时年七岁,先帝去时留下遗诏,托孤姚廷和时任宰相的崔意之,可惜崔意之太老了,没两年也随先帝去了,至此就形成了朝堂上姚廷一人独大的局面。

姚廷此人,少年时随太|祖南征北战,为鄞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鄞朝立国后,他先后在太|祖朝、先帝朝、本朝三朝为官,可谓是既有领兵之才,又有治世之能。他确实是辅国的最好人选,崔意之只是先帝选来平衡姚廷权势,不让其独揽朝政的工具人。不过先帝也没料到崔意之这么不中用,还没发挥他的作用就早早撒手人寰了。

辅政初期,姚廷确实以铁腕手段帮幼主稳定了主少国疑的局面,让他能安稳的坐在皇帝宝座上。不过时间愈久,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巷头小民,皆知国家大事尽决于姚相一人之手。

幼帝当了十一年皇帝,但姚廷却当了十一年的国家最高掌权者。期间小皇帝一直非常依赖姚廷,幼年时是不得不依赖他,演变到后来是对姚廷全然的信任,不能也不会对姚廷的话有任何的疑义。

也许最初姚廷只是想好好完成先帝的托孤重任,但在这无边无际的权利浸淫下,姚廷还是开始了他的权臣乱政之路。

于公,他对内重赋税,对外大兴兵戈,致使民不聊生。或许因为姚廷是武将出身,他尤爱四处征伐,掌政期间,除了头两年,竟无一年没有对外发动大型战事,他此举使得鄞朝国土边界向外扩张了不少,但也让边境战事不断,百姓苦不堪言。

至于朝堂上官员任免也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没有投入他门下的官员在朝堂上寸步难行。

总之在他治下的朝政实在算不得清明。

于私,在他掌政期间,姚家也一跃成为整个大鄞朝最显赫的世家大族,这十几年积累的财富不知凡几,世人皆传,姚家早已富可敌国。

不过,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姚廷不知道,那言官宛如一颗小石子,投入水面荡起的微微涟漪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演变成一场滔天巨浪,掀翻整个姚家。

先是张常钦这一环,当时几乎整个朝堂都以为此事会止于刑部,毕竟张常钦“刑部尚书”这顶乌纱帽可是姚廷给他戴上去的。

可谁都没想到张常钦照着“姚贼一百零五罪”一条一条查过去,无一疏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坐实了其中大多数罪责。

查案期间姚廷甚至自负地没有关照张常钦一句,理所当然认为他会帮他遮掩过去,就像以前任何一次那样,等姚廷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给他做手脚的空间了。

但等到张常钦把调查结果上达天听的时候,皇帝还是站在了姚廷这一边,不愿降罪于他,又责令大理寺、都察院再审再查。

姚廷虽然心里松了一口气,但此时也有点犯嘀咕了,若皇帝真的相信他,只要在张常钦禀报时按下此事即可,根本不会再重审。

这时他才发现他有点拿不住这小皇帝的心思了,但他也没有太过担心,因为他最大的依仗并不是小皇帝对他的信任,而是兵权,所以他一开始就知道,不管是刑部还是大理寺、都察院都不可能真正地奈何得了他。

他虽然知道皇帝怎样都不敢动他,但重审时也不敢再像初审时那样什么都不管了,如今首要之事便是要将他的那些罪状佐证定性为假,其次便是要好好与张常钦喝上一杯茶了。

就在姚廷还在想着与张常钦秋后算账之时,在京都掌管禁军且效忠于他的大部分将领几乎在同一时间殒命,就在他去上早朝的路上。

他没有听闻这个消息继而做出相应部署的机会,就在朝堂上被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司共同定罪。

高居龙座上的皇帝面无表情地听着底下官员宣读姚廷罪书。就此姚廷之罪盖棺定论,他看到高处那双冰冷的眼睛时才反应过来整件事情原来是一场眼前这个少年天子准备万全的筹谋,甚至他进昭狱时姚家的大多数人已经在里面等着他了。

但是他到死也不知道这个在他眼皮底下长大、对他言听计从的少年是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力量。

姚廷倒台,年仅十八岁的皇帝在朝堂上展开了一场肃清姚党的政

最新小说: 穿成老妇后,收获养成系权臣 我在诡楼当包租婆 女配修仙苟上天 斗罗之开局扮演宇智波斑爷 坏了!末世后我被反派盯上了 负债一亿后,毒舌发疯在直播乱杀 末世重生:我靠空间打造新世界! 四合院:从截胡秦淮茹开始 退队后,冒险者小姐们追悔莫及 文娱之顶流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