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故都的秋1(2 / 5)

他想起父亲司马谈的期盼,想起有历以来所听的种种前代传闻,胸中无比激荡。究天人,通古今,他自当效仿夫子,为史作记。修史这份重责,他担得!

代郡。

尚是青年的苏武望着水镜,眼中充满坚毅,为人臣者,为君王谋;况他为大汉子民,怎可叛投匈奴?他苏武,宁愿站着死,也不愿坐着苟且偷生。

李家。

听到苏武事迹的李陵目露钦佩: "此等凛然之士,若能一见,当引为知己!"

水镜继续:【苏武有个朋友叫李陵,是李广的孙子,在《苏武传》里算是苏武的对照组,他兵败投降,还受单于所托来劝降苏武,被苏武断然拒绝了。】

李陵:???

正堂的李广豁然起身,须发皆张: “孽孙,投降叛国千载骂名,我李家几代名声就这样毁了!”他心惊胆战,自己家里出了这么个叛国的孙子,陛下会如何想?天下人会如何看?未央宫。

刘彻甩袖,满脸冷肃: “李广历经文、景两朝,深荷皇恩,朕惜他将才,即位之初便命他为未央宫禁卫长,他却养出这么个叛国的孙儿,简直有负于大汉!"

咸阳。

嬴政亦是面露不屑: “叛投匈奴,小人行径。”

倒是前面提到的苏武当真不错,矢志守节,风骨不坠,李陵既与他是好友,怎么没学来他的半分风骨?

【不过司马迁为李陵讲过好话,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后半生的悲惨遭遇,具体大家学《报任安书》和《苏武传》的时候可以再做了解。】

刚刚还在高兴的司马迁……

能被后世人说一句悲惨遭遇,未来的他到底是落入了何种窘境?李广之孙,怎么会投降匈奴呢?

【司马迁觉得李陵事母至孝,对士卒很讲信义,同时还作战骁勇,可惜孤军深入遭遇强敌,没有后援,部下还叛变了。《苏武传》里,李

陵也提到说自己刚投降的时候精神恍惚,几欲发狂,准备似时而动,效仿曹柯之盟。

说是后来汉武帝对李陵投降的事有所醒悟,派使者慰问李陵残部,还派人去接李陵,但有谣传李陵帮匈奴练兵,所以猪猪一气之下,把他全家都杀了,李陵由是心灰意冷。

苏武懂他的苦衷,二人之间还算友好,但对比之下仍是相形见绌。苏武归汉时,李陵为他送行,不无痛苦地唱,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两个人都是悲剧性很强的人物了,历代多有讨论,大家兼听一下吧。文学史上也有苏李诗,托名苏武、李陵二人,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恨恨不得辞。"颇为深婉。】

李陵听罢怔怔不能言,皇恩深重,自己竟是做了投降之人,又累及老母与旁人,无论究其如何,青史上总要记上一笔。他苦笑一声,苏武之志,总非常人。

未央宫。

犹自生气的刘彻脸色仍然不太好,得知李陵未来会投降的消息,几乎立刻就想把他和李广抓来问罪,听到这番解释心里的气才消了几分,但嘴上还是有些不高兴。

"哼,投降之人,朕略作惩处怎么了。"

一旁的卫青沉默不语:杀全家什么的,好像,也不是“略作”吧!太极宫。

李世民略略叹息:“李陵身陷重围强战不敌,其功仍有可书之处,后来种种,亦是令人唏嘘。”南宋。

垂老的辛弃疾怅然长吟:"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中唐。

白居易有些不以为然:“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李陵比之苏武,自有云泥之别。"

【顺带一提,班固还没来得及将《汉书》写完就去世了,他的妹妹班昭受命帮他完成了余下的部分。

班昭才学很高,当时的皇后和贵人们都视他为老师,后来邓太后临朝,还特许她参与政事。

但是吧,姐姐不该写那本《女诫》啊!无论当时她的用意如何,后来这本书都被男权社会用作了施诸于女性身上的精神枷锁,延及千年,直到五四时期才开始有所松动。】

未央宫。

刘彻的眼神又犀利起来,一字一顿: "太、后、临、朝

。"

不怪他警觉,从吕后专权开始,皇家便对这类事极为敏感。即使是他,登基之初也曾受制于窦太后,其中滋味,他最有感触。盖因太后势大,外戚也定然趁机做大,如此,又焉有人将皇帝放在眼里?若趁机生乱……

他心下微沉,又想起西汉、东汉之说,一时对大汉的将来充满担忧。

咸阳。

嬴政听到太后临朝脸色也有些不好,但毕竟不是大秦的事,他也犯不着忧心,倒是对水镜中所说的班昭生出几分赞赏。他没有太多男尊女卑的想法,只觉班昭既可修史又有参政之才,倒比一般男子还要优秀几分。

忆及先前提到的谢道韫,赢政不禁想,后世

最新小说: 我和监护人的另一种关系 斗罗2:本体大小姐想当终极反派 穿成真少爷后,我以缺德出圈 你这奥特曼不对劲吧? 加强管制梅毒溯源菌毒洁身自好 九零女疯批:致富从东莞打工开始 明末逐鹿天下 香珠儿 薄总,离婚后请保持距离! 重生南美做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