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故都的秋3(2 / 5)

官家园林,天坛而冠以‘公园’之名,楚姑娘提起来又这般随意,难道那天坛、皇宫,人人可去?!"

“可是……这不太可能吧?”朱榈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大家觉得推断出的信息过于挑战认知,纷纷否定,倒是被声讨半晌的朱棣想到了什么,谨慎开

"敢教日月换新天。"

朱元璋眼神陡然一凛。

差点忘了,这是第一课开篇,楚棠提到的一首诗,伟人的诗。

他初读时只觉气势惊人,但仔细一想,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分明有些像他当年率军同蒙元对峙的样子,起义军与朝廷针锋相对!

他胆战心惊地沉吟: "敢教日月换新天,咱先前还以为是寻常的改朝换代……这伟人,到底给后世换了个什么样的天?!"

【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取自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芦花,就是芦苇,也就是我们学过的兼葭。 ”故垒萧萧芦荻秋”,芦花也是古诗词中的常客。】

元稹拍了拍白居易的肩膀: “没有《琵琶行》,你还有陶然亭。”

白居易:……有点开心,但也不太多。

【钓鱼台,书上也有注释,在北京阜门城外的三里河,环境清幽;西山、玉泉、潭柘寺,都在西山一代,地处京郊。这些地点都离皇城中心很远,而虫鸣、夜月、钟声,都是自然的野趣,给人感觉是萧瑟孤寂的。可郁达夫偏偏怀念这些。

再看第二处,牵牛花。按理说,这一段讲到“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硬是要加一段——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为什么作者喜欢蓝、白而最不喜欢红色?红色的牵牛花也很好看呀!而且,为什么一定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呢?】

中唐。

李贺略作沉思: “蓝白清疏且淡,与清、静之景相合,若是红色便破坏了庭院之秋的意境,疏疏落落的秋草,又添几分悲凉之感。"

他的眼中露出些许萧索之意,他觉得自己好像有些能理解郁达夫的心境,自科场受挫以来,自己见得秋月春花,不俱是这般感受么?

晚明。

张岱对郁达夫的文章也颇为欣赏,他受王学左/派的影响,极爱性灵之文,又兼家学渊源,亦善辞章,平日也写些记游记事的小品文。这篇《故都的秋》虽然行文习惯颇为独特,但其中韵味却颇见性灵,毫无匠气。如今看到这一段议论,更是觉得会心不已:

"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郁达夫对花色的论议这般精细,可见是个雅致之人,蓝朵之下衬以疏落秋草,自是我辈中人的志趣,惜不能与此人把臂同游啊!"

或是哪怕就同他在文中所写的皇城院落里静赏秋色,想来也定然十分美妙。

文人之交,往往只在一点合契。

【从色调来看,蓝和白是冷色调,紫黑色显得有些沉重了,而淡红色呢,又太过热烈,是暖调的,放在庭院的清景中,好像有些不和谐。

色彩也是一种语言,不同色彩运用在美术上会给人以视觉冲击,运用在文字里,同样也会造成不同的抒情效果。郁达夫要的是淡的、清的、安静的,最好还带一点枯衰的感觉,所以讲完之后,他硬是要添上一笔。

选了花色还不够,又要拉几根疏落秋草来做陪衬,向读者展现他的审美选择,其实也是在展现他的志趣,一种承袭于古代传统文人的雅趣。】

晚明。

张岱抚掌大赞: "确是如此!"

文人雅韵自有不同,张岱觉得郁达夫的论断实在是太合他的心意了!北宋。

苏轼看着对面的苏辙笑: “我说的不错吧,新文学不曾与旧文学决裂,这郁达夫,用后世的话来说,应该是…有古人之风?"

话音刚落,就听到楚棠悠悠补了一句: 【由此可见,郁达夫虽然是新文学的名家,骨子里却仍有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

苏辙眼中不禁露出了笑意: “兄长真是洞察幽微。”苏轼心情愉悦地摆摆手,低头呷了一口茶,掩盖心下思量。

/>话是这么说,但所谓士大夫的精神气质,可不只在这赏景的雅趣。郁达夫是否,太过衰颓了点?【说到色彩语言的暗示性,郁达夫和李贺应该可以辩一辩,李贺诗里的色彩运用也非常精彩。】突然被点名的李贺手指轻颤,隔着疏窗望向空中的水镜。

【李贺的诗风向来以凄艳诡激著称,其中, “艳”即指向他诗中的色彩语言。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红如雨”,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他用的颜色都很鲜艳,

最新小说: 九零女疯批:致富从东莞打工开始 加强管制梅毒溯源菌毒洁身自好 你这奥特曼不对劲吧? 斗罗2:本体大小姐想当终极反派 明末逐鹿天下 穿成真少爷后,我以缺德出圈 香珠儿 重生南美做国王 薄总,离婚后请保持距离! 我和监护人的另一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