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 > 历史军事 > 新汉! > 第128章 陇中对(三)

第128章 陇中对(三)(1 / 2)

管宁和李君浩可以说是马桶盖配马桶臭味相同……呸,不对,是情投意合。

一个是东汉末年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改革者。

简单沟通,不谋而合。

李君浩主动地伸出手,拉住管宁的手。

东汉屡试不爽的摸手杀再次出现。

“公既然有此预见性,可有什么话可以教我。”

管宁侃侃而谈:“明公欲要做大事,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有兵马粮草。

不论是要对付黄巾乱军,还是抵挡草原胡蛮,亦或者威震朝内宦官,忠于您的军队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一点我并不担心,即便汉人不敢违背朝廷旨意,您是草原部落的族长,您的草原部队也只会听从您的调令。

问题在于粮食。

明公是辽西太守,但辽西深处北疆腹地,本就耕地稀缺,人烟稀少,再加上这些年干旱不断,虽有种粮,但堪堪自用而已。

一旦遇到战乱,良田就会被废弃,百姓流离失所,吃饭就是最大的问题。

这一点,我想您在乐阳城应该已经知道了。”

李君浩没有反对,实际上乐阳城作为辽西大县,人口却堪堪几十万,还不到百万,就很能说明问题。

辽西人口相比于幽州内陆,要少得多。

管宁继续说道:“幸而,辽西有您坐镇,先是出兵护住了乐阳城,对于城内百姓秋毫无犯,大家有目共睹看在眼里。”

自古战乱时期,百姓命如草芥,官兵抢劫百姓,发泄欲望,虽然律法上禁制,军规上约束,但实际上很难彻底实行。

冷兵器时代,靠的是士兵的血肉之躯,是人就有心里压力和生理需求。

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官妓产生,也有专门的士官位给士兵们排解心里压力,这些也成了军队中的配置之一。

但这是在有足够的物资后勤和人员的基础上。

东汉末年,各地贪腐严重,私兵规模组合起来比官军还要多。

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的财政吃紧,甚至皇帝自己都缺钱。

这也是为什么灵帝想修葺皇宫,却要求各地官员捐钱捐物,实在是国库中无银啊!

皇宫都如此,更别说地方的财政了,地方上有钱,可惜都进了官员的个人腰包。

于是很多地方的水利、兵制、工程都陷入了停滞之中。

辽西要不是李君浩来,屯兵都招不齐,甚至很多官员都没有想到屯兵的事情。

管宁继续说道:“二来您从草原带来的药物,竟然能够治疗瘟疫,让很多人从疫病中活了下来,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这点很重要,很多人并不想死,为了活下来,他们会选择来到辽西,进入乐阳县,或者像我这样来到乐阳城郊外的村子。

而且,听说华佗先生也到了乐阳县,像他这样的名医都如此,更遑论其他有志气的大夫了。

这些大夫的到来,也是吸引流民的很大原因。”

太史慈点了点头,他和老母愿意来辽东避祸,很大部分原因是华佗先生在这里,而且辽西的抢匪被清缴得差不多了。

管宁从屋里拿出一副地图,指着辽西位置说道:“明公请看,这里就是辽西,向东市辽东郡,向下是北海入海口,向上是辽阔大草原。

换句话说,这里天高皇帝远,关中的党锢和宦官之乱对这里的影响最小。

当今天子要是还是这样宠幸宦官,诛杀忠臣,荒废朝政,不出几年,像黄巾张角这样的叛乱就会遍及全国。

现在还效忠大汉的官员,等他们退位新接任的人,可就未必再对大汉那么忠诚了。”

李君浩哑然,这就像汉初,太祖刘邦将所有擅长领兵打仗的将帅,全杀了,等到草原冒顿来袭,竟没有能够抵挡的将领,于是便有了白登之围。

不过,管宁的预测倒也符合历史走势,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的局势不是新任的官员叛乱,而是原有的官员拥兵自重,诸侯割据。

说白一点,现在的管宁,就像后世戊戌变法的谭嗣同,想法还是有点偏书生,理想化。

不过,能预测到这一步,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够相比的了。

不得不说,这个管宁是一个被埋没的大才。

“除此之外,辽西地理偏僻,缺乏人才。明公若要有作为,最好是广开言路,招贤纳士。

昔日萧何给高祖曾经说过一句话,今日宁也转增给明公。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内清治安,抚恤民生,外坐观天下大变,择机而动。

辽西得明公,是辽西百姓的福分,但不仅仅是辽西,大汉天下也需要明公出力。

等大汉式微,明公夹持战功,到时候就可以逼天子改国策,造福百姓,打造万代河山。”

听到最后,李君浩有

最新小说: 辅国郡主 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 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 红楼从庶子开始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汉家功业 绝嗣王爷得知自己有娃后,杀疯了 那个男人 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