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 > 历史军事 > 新汉! > 第140章 渔阳纷争

第140章 渔阳纷争(1 / 2)

由李翔、鲜于辅等人主导的右北平政变,随着程普、麹义、马玩带本部兵马驻守土垠城,完美落幕。

右北平大部分的郡县得到消息后,也纷纷改弦更张,拥戴辽西兵马进入。

这件事田豫参与度不高,反倒是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尤其是亲眼目睹死亡与鲜血的一幕之后,性格也变得沉稳起来,也算是经过涤荡,书卷气没那么严重了。

不过,此时的李君浩并没有出现在右北平,反而是带着大军直逼渔阳。

此时渔阳太守李膺,因为第二次党锢之祸的牵连,被打死在牢狱之中,渔阳太守一职空缺多年。

反而是渔阳人张纯、张举凭借着多年的威望,带领渔阳豪族世家,掌握了实际的政权。

张纯曾经做过中山国太守,张举曾经做过泰山郡太守,都是和李君浩一样的大官。

这时候汉朝还没有州牧制度,只有负责监督的刺史,还没有兵权,一郡太守就是一位封疆大吏。

此时,渔阳郡两位曾经做过太守的大人物出现,在渔阳没有真正的太守情况下,顺其自然地获得了治理权。

要不是他们忌惮名声,只要给十常侍送些钱,就能真正成为渔阳太守。

这时候,十常侍仗着灵帝的喜爱,公然卖官鬻爵,安插自己心腹,搞得大汉各地乌烟瘴气。

有人想要做官,就需要提前给十常侍送钱,不送钱的人就别想升官了。

曾经朝廷里有个马日磾的,是经学大师马融族孙,因为被迫给十常侍送钱才登上三公之位,被朝野之士以为是文人耻辱。

马日磾都如此,其他人见状更不愿意这么做了。

这时代,文人们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更何况,渔阳郡本就距离长安有很远的距离,天高皇帝远的,有没有这个真正的名分区别并没有那么大,只要没有正式太守上任,渔阳就是他们家族说了算。

这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事是渔阳一代的政令得以推行,而且因为是氏族发力,大家利益一致,倒不至于像右北平那样,做杀鸡取卵的事情。

实际上,渔阳郡因为战乱逃走的流民也不少,但远远地不如右北平。

坏事是各家族为了争权夺利,难免要对渔阳的一些人过度压榨。

比如投奔汉人的胡人。

鲜于银名字和鲜于辅很像,但完全是两个人。

鲜于这个姓也是胡人归附汉朝后,自己给自己取的,有点类似某岛国,松下、大门、井上、小泉等等,在五代十国拓跋家族为胡人专门改姓前,姓名那都是很自在的。

鲜于银是渔阳都尉,和乌桓、鲜卑、羌人等关系较好,手里有支胡人骑兵,尤其乌桓人最多。

但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朝廷对渔阳屯兵的征调,渔阳的守卫力量就薄弱起来。

鲜于银不在征调名单,但他手里的骑兵却成了征调对象。一旦征调回来,这只骑兵还会不会回到他手里,可就两说了。

这种赤裸裸的夺权,他就是看到也无可奈何。

不仅仅如此,因为之前乌桓蹋顿策划了草原民族侵犯大汉领土的事情,虽然后面蹋顿和朝廷和解了,蹋顿袭击辽西也被李君浩击退,但汉人对乌桓人的敌视却是越来越严重。

丘力居部落的乌桓人还好说,他们所在地不受汉朝官员辖制,东汉末年,大汉羸弱,名士良将因为党锢被迫归乡,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压制乌桓部落了。

这其实也是乌桓人的机会,要不是后来白狼山一战,蹋顿被张辽打败,乌桓人是有机会崛起成为第二鲜卑的。

很可惜在前世的历史上,作为乌桓中兴之主的蹋顿,被张辽一刀砍了,这也成为了张辽人生履历中最辉煌的一段之一,仅次于后来的威震逍遥津。

楼歪了咱们言归正传,渔阳郡的汉人与胡人越来越队里,连带着代表汉人和胡人利益的官员也越来越不对付。

张纯张举看以鲜于辅为首的胡人血脉将领如看瘟疫,鲜于辅等人看张纯张举也是视若仇寇。

只是大家还没有撕破脸而已。

就在这时候,安平国被撤,安平王刘续被杀,王平王手下趁着黄巾之乱起兵谋反。

偏偏他们经过河间,取道渔阳、右北平、上古等地,这些地方都是乌桓人生活最密集的地方。

这里朝廷不好大举出兵,因为一旦兵马起来,就会惊动乌桓部落,对方会狐疑会不会是来讨伐自己的。

这就有点像凉州,凉州叛乱多,很多是因为猜忌。

凉州的鄙视链比幽州并州还严重,关中来的官员甚至连凉州本地的汉人都鄙视,更何况是胡人了。

这种情况下,他们就想赶紧结束任期,大捞一笔,给十常侍一笔钱被调回去。

随着这些年朝廷府库亏损越来越严重,十常侍为灵帝排忧解难,调任的花费也越来越高,那些边疆之

最新小说: 辅国郡主 大秦:朕乃嬴政,开局加入聊天群 暴君重生后,将原配妻子宠上天 顶流的病美人姐姐 红楼从庶子开始 阿兹特克的永生者 汉家功业 绝嗣王爷得知自己有娃后,杀疯了 那个男人 女帝:假太监,朕的后宫都让你凿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