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 > 玄幻魔法 > 去大明扶贫 > 第144章 辽王真是乌鸦嘴

第144章 辽王真是乌鸦嘴(1 / 2)

五月份,在张石的主持下,辽王府开始重新组建三护卫,朱大能的广宁左护卫变化不大,仍驻防沈阳、抚顺,只将原来跟随辽王南下的一个骑兵营划给了中护卫。

原来的广宁中护卫移驻长春改称右护卫,归平安指挥后,也留了一个步兵营在广宁。

张石就以辽王府原来的直属队为基础,加上左护卫和中护卫留在广宁的兵马,又从受训的其他各卫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士兵,成立了中护卫十营人马。

这样基本上搭起了广宁中护卫的架子,大约有四千来人。

在曹楚材的协助下,朱大能开始组织广宁左护卫对沈阳、抚顺以东的女真人进行讨伐。

每过个十天、半个月,朱大能就出动一、两个百户的人马,捣毁一个反叛的女真部落山寨或干掉一个部落首领,积少成多,慢慢地就将活跃在长白山以西的建州女真给打老实了。

驻守沈阳、抚顺的广宁左护卫原本因为有大量骁勇善战的林中百姓,又在征讨建州女真过程中,直接跨过传统的线型战术作战模式,不断摸索散兵战术作战新模式,火铳装备比例越来越高,因此也成为辽府三卫中战斗力最强悍的一卫。

在铁燿的带领下,沈阳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慢慢有了城的样子。大辽东貌似进入建设快车道。

唯一让辽王不满意的是,铁岭卫指挥使刘显无所作为,让铁岭、新民两地军民既误了小麦播种,又没有及时组织屯驻的士兵兴修水利、种水稻,只能种下大面积的菽豆、粟米之类杂粮。

辽王一直在琢磨,什么时候把这个徒有虚名的家伙给排挤出辽东。

五月中旬以来,辽东迎来了一场罕见的大旱,几乎毁掉了朱植和二十余万辽东军民的屯垦心血。

张信清清楚楚地记得,辽王去年曾提醒过自己:“老天爷不会年年都眷顾辽东的”。

没想到,这句话这么快就一语成谶。辽王真是乌鸦嘴。

以辽阳为中心的辽南地区首当其冲,灾情最为严重。这里虽然进行农业开发较早,但是连年战乱,一直没有修过像样的大型水利工程。

开春后,黄湜又被辽王派去了长春,山东派来的几个地方官多是尸位素餐之辈,没有几个愿意扑下身子兴修水利、察看民情。

沈阳附近的铁岭、新民两地虽然地近辽河,但是刘显和铁燿都没有兴修水利的经验,也没有修像样的水利设施。这两地种植的杂粮几乎也是颗粒无收。好在这两地以军屯为主,都是吃皇粮的,人心相对稳定一些。

辽西情况也不容乐观。

虽然各地种植的菜籽和杂粮收获的较早,基本没受到旱情影响。但是由于干旱持续时间太长,锦州、义州、凌海、懿州等地小麦正值灌浆,受到严重影响。蹇义老先生负责的盘山,因为水利设施还不够完善,种植的五万亩水稻面临绝收。

广宁受到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辽王从去年到了广宁之后,每次规划屯种点,都要选在水源充沛之处,同时开挖了一系列引水渠,配置了大量水车。

广宁城周围水利设施最为完善,辽王去年领导大家不仅开挖了数十里的引水渠,还通过疏浚护城河、开挖运河,无意中为广宁储备了不少宝贵的备用水源。

因此,广宁附近种植的小麦受到的影响不是太大,水稻还在茁壮成长。如果半个月内能够迎来降雨,还是很有希望收获六、七成的。

懿州和黑山种植了比较耐旱的土豆和红薯,无意中成为辽西各地秋收最大的黑马。

这都多亏了徐德,年初的时候在广宁捣鼓大棚,为两地提供了充足的土豆和红薯种子。

到了关键时刻,一亩土豆或一亩红薯就能救活五家甚至是十家人的命。

当然,迷信皇权的老百姓更多把这份功劳记在皇十五子朱植身上。

到了六月中旬,当干旱持续一个月的时候,到处是河道干涸,赤地千里,庄稼干枯,一点即燃。

辽南移民大多是从山东或高丽前来种植水稻的,面对灾情,个个欲哭无泪,开始陆陆续续卷起铺盖离开辽南。

收到各地灾情报告后,辽王一面答应按月给每户移民发放救济粮,一面厚着脸皮找老朱申请二十万石粮食。

这是他之国一年半来,第一次放下尊严,主动找老朱催要粮食。

因为辽王公然抗旨的缘故,在辽东出兵配合大将军蓝玉北伐前后,老朱和户部竟然出奇的一致,没有给辽王划拨一粒军粮。

辽王没有细想其中原因,也没有时间去细想。

根据历史的经验,各种自然灾害往往相伴而生,如久旱必蝗,大旱必震等等。这是他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他只好把郭庸、郭鉴兄弟强行抓了公差,让他们关门停了生意,到山东大量采购鸡鸭,分送懿州、黑山等重点区域,防止蝗虫泛滥成灾。

为确保辽东有充足的粮食应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更为

最新小说: 穿越吧,诸天 和灰风一起穿越到战锤40K 狠宋 六岁萌宝吓瘫各路大佬 男扮女装的我,竟然成了皇后!? 地球第一领主 完美虫母模拟器 绝地战龙 玄幻:是你们逼我称帝的 吞噬星空之复制成神